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共同主办的“第五届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济南圆满落幕。
本次大会以“立体感知,数智赋能: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新格局”为主题,汇聚行业权威专家与领先企业代表,聚焦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建设“一体化、数智化、国产化”的新一代监测网络,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磅礴的监测力量。

北京兰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马放均先生应邀出席了本次大会,并在“生态环境智能感知新技术和新装备”会场做大会报告,分享了公司在土壤生态环境数智化监测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思考。



马总本次分享报告题目是《土壤生态环境数智化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行业是政策驱动性行业,随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的相继发布和实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数智化转型获得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网格化、小尺度、长周期、全要素、数智化”是实现土壤环境“说得清、说得准、说得明”战略目标的技术路径。
对比国内外土壤环境监测发展历史与现状,会发现我们难以借鉴国际经验,主要原因是我国土壤污染成因不同,发达国家化石能源主要依靠进口,我国建国初期就以网格化高密度完成地球化探,并长期粗犷式开采,造成重金属污染;土壤资源利用方式不同,国外耕地限产休耕,国内为了提高单产,大面积、高密度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且一年多季耕种,这些都跟国外发达国家完全不同,土壤环境质量及环境风险预警评估所需要的监测方案也与国外不同,因此我国土壤生态环境监测方式、数智化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然而,目前国内仍普遍采用人工为主导的粗放模式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难以满足新时代精细化、智慧化管理需求,主要表现在:
流程操作“人工化”:
从采样记录、样品流转到制备处理,高度依赖人工,效率且易引入操作误差与低下篡改风险。
样品管理“碎片化”:
样品信息采用纸质标签或孤立系统管理,易丢失、易混淆,难以实现“一码溯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制备过程“粗放化”:
制样操作合规性难以保证,交叉污染风险高、直接影响样品代表性和分析数据的准确性。
分析数据“孤岛化”:
各环节数据记录格式不一,形成信息孤岛,缺乏统一平台进行融合分析与深度挖掘。
质量控制“片段化”:
质量控制核查难度大,成本高,特别是采样、制样环节缺乏有效的远程实时质控手段。
张司长也在大会指出,人工监测需转向自动监测,自动监测需转向数智化监测。明确规划,采样制样分析转向制-测一体自动快速监测。样品制备可进行无人自动分级研磨制样,形成人工+自动无人实验室相结合的前处理与监测,常规指标建立100%无人智能实验室。


为解决这些问题,兰友科技积极探索从“人治”到“数智”的监测闭环转型路径。自2017年起,公司启动原始正向创新,致力于打造覆盖土壤样品制备、流转、保存全流程的“一体化、智能化、国产化”解决方案。目前,已在以下五大方向取得关键突破:
智慧感知,自适应采样:
发展自动化/无人采样装备、研究科学布点模型与可信度评估、集成定位、快检、影像记录。
全流程无人化、标准化样品制备:
完成阶段性探索,实现自动化制样、填补国内外自动化制样空白;制样流程AI自优化、前后环节全自动柔性联动。
深度融合,智能研判的样品分析:
初步实现与前处理设备的智能联动、数据自动关联,破除孤岛,基于实时数据的趋势预测与风险预警。
智慧样品库,样品展示库:
样本价值深度挖掘与各学科应用,各库互联互通。
构建土壤环境大脑—土壤云:
全要素、全流程数据汇聚融合、“一张图”可视化决策支持、数据驱动管理新模式。

“采-制-测-存-云”一体化数智化土壤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在成果展示环节,马总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兰友科技的多项创新产品,包括国内外首创的FASP系列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系统、SIMS系列智能化样品存取管理系统,以及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出的无人值守土壤智慧监测实验室,包含全自动pH分析仪、有机质分析仪、阳离子交换分析仪、全自动压片机、波长色散XRF、AGV样品转运机器人及智慧化控制系统等。这些设备的协同运行,标志着智能化土壤样品检测“黑灯实验室”已初具雏形。兰友科技将持续聚焦推动本方案的成熟应用和优化。

兰友科技智能化土壤样品检测黑灯实验室
展望未来,马总代表土壤监测仪器研发企业发出呼吁:土壤环境监测行业目前普遍还停留在手工监测阶段,与国家数智化转型升级2.0版本尚有较大差距,我们借本次数智化转型为重要契机,与全国生态环境监测行业同仁一同努力,推动监测设备行业持续创新支撑环境监测行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兰友科技将继续深耕土壤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助力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迈向更智能、更精准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