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新闻联播)2025年11月6日报: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旨在规范生态环境监测活动,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更好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在支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条例》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总体要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应当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坚持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二是加强公共监测。三是规范自行监测。四是规范技术服务机构行为。技术服务机构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开展监测服务,保证业务活动全过程可追溯。五是强化监督管理。六是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规定了严格、明确的法律责任。
2019年5月 生态环境监测司提出制定条例规划。
2025年5月 《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将条例列入行政法规制定项目。
2025年10月17日 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国务院令第820号)。
2025年10月31日 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丨专家解读丨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 陈传忠
引领监测技术能力发展,提升数据应用与服务效能
《条例》不仅是对现有实践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规范,敏锐把握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为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为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监测能力提供了法治牵引。
鼓励技术融合与应用创新,驱动数智转型。《条例》明确鼓励遥感监测等非接触式技术手段应用,要求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数据集成、管理、服务和共享,其导向是推动监测手段从传统手工向自动化、智能化演进,监测模式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变,为推广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支撑。这种发展导向不仅能提升监测效率,减少人为干扰,更能实现对生态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的实时感知、精准溯源和趋势预警,从而为“精准、科学、依法”治理污染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黄小赠
推动监管方式创新与社会共治,构建现代化监测治理体系
鼓励智慧监管与非现场检查。《条例》提出加强部门联合检查,鼓励通过非现场检查、使用非接触式技术手段开展监督检查,这顺应了数字化时代潮流,推动监管从“人海战术”向“科技赋能”转变,利用视频监控、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 郭承站
《条例》通过统一标准、明确责任、强化惩戒,构建了覆盖“监测-数据-监管-问责”全链条的刚性制度框架,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条例》的出台,将强力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产业向“质量至上”和“价值创造”转型,为生态环境监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激活监测装备与服务新需求,推动新技术与传统设备深度融合。《条例》明确了国家鼓励监测科技研发,具备核心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市场认可。《条例》提出视频监控、自动监测设备安装、使用、联网的要求,并鼓励通过非现场检查、使用非接触技术手段开展监督检查,将推动物联网模块、数据加密与防篡改技术等与传统监测设备的深度融合,催生新一代“智能监测终端”,加速迈向精准高效的“智慧监管”新范式;提出“天地一体、陆海统筹”“数字化、智能化”等要求,将直接刺激对无人机(船)、卫星遥感、走航监测、传感器网络、AI数据分析平台等先进装备、软件和技术的需求。
丨兰友生态环境智能化实验室丨
兰友科技积极探索从“人治”到“数智”的土壤生态监测闭环转型路径。
自2017年起,公司启动原始正向创新,并携手业内顶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研发合作伙伴,深度融合先进智能技术,直击传统土壤环境监测的核心痛点,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解决手工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问题,提升监测通量和效率和流程管理可追溯性,避免劳动伤害、降低成本。
兰友科技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打造“采-制-测-存-云”一体化、数智化、自主可控的土壤环境监测解决方案并将继续深耕土壤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助力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数智化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监测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联系我们
兰友科技 商务中心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东路9号京仪大厦C座408扫一扫 更多精彩
网站二维码